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news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队新闻

武汉大学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2-10-11 浏览量:

  近年来,随着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正用科技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振臂高呼,打破以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局面。这些科研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背后一流学科稳固的支撑,是一代又一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垒起来的——教育,始终是时代交接、技术传承的核心命题。

  世界一流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担负着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武汉大学早在2014年就率先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本科生走进实验室、科研机构教授走向讲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探索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机构培养本科生的路径和方法。特别是依托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顶级科研平台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让高校里科研机构的教授们走进本科教学,让本科生投身实验室,实现从课本向创新创业的飞跃。

  高校“谷仓”效应 与科研机构“重研轻教”

  本科培养提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然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门类的专业交叉,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打通专业界限、优化知识结构。如果把基础性的知识比作炼好的铁水,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就好比模具和铁锤,没有后者的塑型与锤炼,学生根本无法“成器”,而是被囚禁在高校与企业的“谷仓”之中,与国家科技创新要求间存在巨大鸿沟。

  过去大多科研机构都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教授在实验室里埋头科研而鲜关心教学,脱离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国家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困境可以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创新起点低、创新水平低、知识结构不完善、国际影响力小。“不少本科生尚未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产业前沿信息脱节,容易‘拍脑袋’想项目,既缺乏‘科技硬核’又没有‘商业硬核’,在国际激烈竞争更难冒出头。”团队成员郭迟教授说道。

 四维融合、三优同创的大胆尝试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武汉大学确定了把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的“优秀人才、优秀平台、优秀项目”等三优科技资源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起协同创新的工作目标,提出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知识融合、国际融合”的“四维融合、三优同创”培养模式。

 首先是科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里国家级科研平台软硬件、理论资源、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独特优势,坚持科研带动教学,提早挖掘具有创新创业潜能的本科生,少走弯路、提早进入科研项目实践。团队成员姜卫平教授介绍道,“在大一夯实基础阶段,我们结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开设系列讲座,以深入浅出方式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然后我们从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找出适宜于大学生科创的基础载体,相当于给他们一个巨人的肩膀,让他们站在这个肩膀上开展发明创造。并配备专业的导师团队予以指导,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本科生结合自身专业加以创新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最后带领本科生团队撰写发表专利论文,将此类成果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实现转化。

  其次是产教融合。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本身就担负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重要职能,也具备将科研、教学、市场化打通的资源和实力。比如在第六届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上,团队研制的“融合北斗和AI的智能导航软硬件实验教学系统”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商业金奖,完成了科研成果到教学成果再到市场化产品的蜕变。

  再者是知识融合。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读PPT”、板书式教学,科研机构的教授教学更加顺应互联网潮流,采用多元的融媒体方式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授课模式展开教学。打造基于科研前沿技术成果的精品慕课,创办的“当测绘遇到人工智能—众智公益大讲堂”已经累播20期,授课人涵盖50余位学术界、产业界专家,观看人次达到10万。

  最后是国际融合。武汉大学始终以国际视野观全局,立足于独有的科研重器指导学生科创实践。团队成员郭文飞副教授表示,“我们在卫星导航研究方面不断攻坚克难,终于把北斗10米级的定位精度上升到了厘米级甚至毫米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科研资源都拿出来支持本科生,在思想上激励学生、在行动上创造机会,提升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实力”。近几年来,科研机构的教授们积极把学生推到世界顶级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的舞台,学生获得了国际大赛多个世界冠军。

 项目孵化、人才输送、翘首国际的领航船

  刘子翰、胡建朗、刘敏豪是就读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2017级本科生。大一偶然听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当代大学生双创活动”的一场讲座,激发起他们对导航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加入到这一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大二年级,当其他同学还在为了GPA而焦头烂额时,他们已经接触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视觉的机器人环境建模与定位导航”项目,萌生了开发一款“可追踪的便携式立体直播智能机器人”的构想,并最终完成原型开发。他们的科创小组大学期间发表论文3篇、授权专利2项、获得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和全国“挑战杯”银奖。“参与这一培养体系,充分验证了我对于这一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了我在人工智能+测绘这一领域深度探索的科研热情,坚定了我们继续深造的想法。”2021年刘子翰前往德国慕尼黑工大深造,刘敏豪保送到国防科技大学读研,胡建朗则留在武汉大学继续攻读硕士。

  近5年来,这些科研机构的教授们多人被聘为学校本科生科研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多个专业的本科生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0余项,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顶级竞赛中获国家金、银奖近20项,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向国(境)外一流大学输送本科生30余人,累计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学生200余人。他们中有获得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潘鹏飞。有输送到海外留学后并作为高水平人才引进回国,在一流高校任教授的李由、李昭。也有获得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毕业后继续从事科技创业,创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左文炜。武汉大学积极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拓新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不仅在意识上具有战略前瞻性,更在行动上打破产学研不同步的藩篱,驶出项目孵化、人才输送、翘首国际的领航船。“一流大学里的科研机构要做世界一流的科研,更有世界一流的教学,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武汉大学前校长、团队成员刘经南院士自信地说。


最新新闻

查看更多